张伯声的个人履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张伯声(1903.06.23-1994.04.04),男,曾用名张谲骏。张伯声父亲张铭宸是河南省议员、南阳中学监督。
张伯声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国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地质学界五大构造学派之一 。
世界地质学界“盛开在地质科学园地里的奇葩”。
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荥阳。
1909年,读私塾。
1913年,入荥阳县高等小学堂,聪颖好学,并喜爱自然地理,深得教师喜爱。
1917年,14岁时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现河南大学)二次英文科,他在这里学习两年,一贯刻苦用功,英语教师吴忆鲁赞扬他的求学精神“堪为楷模”。
1919年,他被学校破格选送清华学校深造。
1926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又被保送公费赴美留学。张伯声留学美国4年,先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不到两年就完成了该校规定的全部学分而提前毕业,获硕士学位。随后考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化学。
1928年3月,他受到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谭锡畴的影响,把兴趣转向了能为贫穷落后、地大物博的祖国寻找矿产的地质学上。于是,他报考芝加哥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并被录取,开始跟随著名的岩石学家约翰逊教授、构造地质学家坎伯仑教授攻读地质系专业。
1929年,张伯声转入斯坦佛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受到地质学家维里斯教授、布莱克卫尔德教授的精心指导和亲切教诲,学业大有长进。
1930年5月,张伯声因家事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1930年,被聘为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地质、岩矿学教授。
1931年,被聘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1932年,被母校河南大学聘为理学院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他在母校任教时间仅1年,但他教学认真、重视实践的科学态度却给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33年,张伯声被聘为天津北洋工学院教授。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他跟随北洋工学院内迁西安,到由平、津各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安临时大学任教。
1938年,被聘为西北大学教授,次年兼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1939年,任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07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组成 】教授。
1942年,他参加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深恶痛绝。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他被政务院任命为西北大学理学院院长。
1956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并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来的心愿。
20世纪60年代初,光荣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1961年,张伯声教授因过度劳累,身患高血压病,西北大学为照顾他的身体健康,决定他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但他仍然以高昂的热情在指导研究生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新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年过花甲的张伯声教授竟亦不能幸免,他被诬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多次遭到无情的批判斗争,有一段,每月只能领到24元的生活费。面对这种极不公正的待遇,他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关心西北大学地质系的教学工作和自己规定的科学研究任务,不顾年老体弱和种种议论经常跟随师生到野外进行教学实践。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垮台后,年逾古稀的张伯声教授精神焕发,更加积极地投身地质科研事业。又经过两年的辛勤实践、理论升华,他终于创建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一个新学派——“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1978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次年,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并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84年,他改任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把全副精力投入培养地质学博士研究生工作。
1992年元月,欣然为母校河南大学题辞。
张伯声院士是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九三学社西安分社主任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四、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
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