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内有几大水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第一水系 : 沅江 第二水系 : 湘江 第三水系 : 资江 第四水系 : 澧水因湖南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水流沿着山谷汇入四水,从南向北流注洞庭湖进入长江。这是湖南的地理特征。湖南的河流属雨源河流,一遇暴雨,水位陡涨陡落。四水一般自4月开始涨水,7、8月以后,水位低落。但有些年份也出现冬汛。一般以4至9月为汛期,10月至翌年3月为非汛期。湖南地表水资源极为丰富,全省平均径流深一般在500~1500毫米之间。但湖南各地水资源分布不均,且水土资源的组合不相适应,35%的水资源属于洪水径流,难以很好利用,容易导致水灾。湖南河流所夹带的泥沙甚少,年平均含沙量在0.1~0.5公斤/立方米。冬季河水清澈见底,不结冰。一、湘江湘江发源于广西省临桂县海洋圩的海洋坪,称海洋河,北流入湖南省,经零陵纳潇水,茭河口纳舂陵水,衡阳汇蒸水和耒水,衡山纳洣水,渌口汇入渌水,湘潭汇入涟水,长沙汇入浏阳河,新康纳沩水,至濠河口分左右两支汇入洞庭湖,全长856公里,是湖南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湘江水系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之北,东以罗霄山与赣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湘江主要支流潇水、舂陵水、耒水、氵米水、渌水和浏阳河由右岸汇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从左岸汇入。湘江流域大都为起伏不平的丘陵与河谷平原和盆地,长沙以下的冲积平原范围较大,与资、沅、澧的河口平原连成一片,成为全省最大的滨湖平原。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游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各支流的上游多曲行于山地之中,表现着山溪河流的特征。湘江在零陵以上称为上游,水流湍急,河水有时穿切岩层而过,形成峡谷,流域内石灰岩分布很广,岩洞较多,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量较大。湘江在零陵至衡阳之间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错落其间,亦有峡谷。湘江在衡阳以下进入下游,衡山以下,地势平坦,河水平稳,沿河沙洲断续可见。湘江河口散布着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遗迹。湘江水系有通航河流31条。湘江主干流通航660公里。湘江流域降水量比较丰沛。降水集中于春夏两季,4至6月为多雨季节。雨季湘江水位上涨,最高水位出现于4至7月。湘江及其支流多漫滩,枯水时期,河滩高出水面,洪水期均被淹没。洪水一来,河水暴涨成灾。湘江沿岸钢铁、冶金、化工、农药等工厂的废水排入湘江,水质受到污染。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8年《我国地表水污染概况评价》一书称“在全国12条主要河流中,湘水污染程度为第一”。二、资江资江自邵阳县双江口以上分为两支,左支为郝水,右支为夫夷水,夫夷水发源于广西资源县,流入湖南新宁县,往北流至邵阳县双江口。郝水发源于城步县北茅坪坳石井,流经武冈、洞口,先后纳蓼水与平溪,至隆回纳辰水,至邵阳县双江口汇纳南来的夫夷水,经邵阳市纳邵水,新化以下纳石马江、大洋江、渠江,安化以下纳敷溪、氵伊溪、沂溪等支流,于益阳以下甘溪港注入洞庭湖。资江全长653公里。资江流域西以雪峰山与沅水分界,东隔衡山与湘江毗邻。流域内多山地和丘陵,西南部为高山峻岭,整个流域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资江自西南蜿蜒流向东北。马迹塘以下河谷开阔,益阳以下为冲积平原。资江流域海拔上下游相差较大,上源茅坪坳海拔500米以上,至益阳23米,从河源到益阳、相差492米,资江流域大部分流经丘陵与山谷,河谷两岸山脉逼近,雨水集流快,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征。资江武冈以上为河源段,坡降陡急,水流浅窄。武冈至小庙头为上游,水道长226公里。在小庙头汇合夫夷水和邵水,流量大增。小庙头至马迹塘为中游,长271公里,其中小庙头至柘溪间多为峡谷,过柘溪后地形开阔,至马迹塘又为峡谷,马迹塘以下进入下游,河谷开阔,河中多洲滩,桃江以下属洞庭湖回水影响范围,两岸平缓。益阳以下为冲积平原。资江流域降水比较丰沛、多暴雨,河水暴涨暴落,一般从4月开始涨水,最高水位发生在4至6月,8月以后水位下降。最低水位一般出现9至12月或1至4月。资江河水的补给,主要靠雨水、地下不补给。由于资江流域多半是一些小支流,集中面积不大,而区间径流很大。在夏季,雨量集中,径流量也集中。一般秋冬季降水较少,河水主要靠地下径流补给。资江流域植被较好,河水多数时间清澈,只有洪水时期呈现浑浊现象。资江流域水质一般是良好的。三、沅水沅水发源于贵州东南部,有南北二源,以南源为主。南源龙头江,源出贵州都匀县的云雾山鸡冠岭,又称马尾河。南北二源在炉山县上汊河口汇合,称清水江,河水在贵州銮山入湖南芷江县境,东流至黔阳县黔城镇与舞水汇合,始称沅水。沅水在湖南境内流经芷江、怀化、会同、黔阳、溆浦、辰溪、泸溪等县,至沅陵折向东北,经桃源、常德注入洞庭湖。常德德山为沅水河口,德山以下及汉寿境内为流入洞庭湖的尾闾。沅水全长1033公里。沅水流域高山环绕,东以雪峰山与资江分界,南以苗岭山与柳水分界,西以梵净山与乌江相隔,北以武陵山与澧水为邻。沅水流域南北较长,东西较窄,左岸支流较多,主要有舞水、辰水、武水、酉水。右岸主要有渠水、巫水、溆水。沅水流域多崇山峻岭,坡度大、峡谷多、滩险多、水充湍急,这是沅水的特点。沅水自河源至黔城属上游,多高山深谷。黔城至沅陵为中游,为丘陵地区。沅陵以下称下游,桃源以下为冲积平原。沅水流域降水量一般由东向西渐减,由上游向下游渐增。沅水下游一带和黔东一带为高雨区,这与四川盆地东来的气团形成的三峡雨区及南部来的海洋气团形成的黔东雨区有关。降水季节一般从4月份起,4至7月降雨最多。降雨的特点是,局部区域性暴雨,暴雨以中、下游出现最多,雨量较大。沅水为山溪性河流。沅水流域径流深分布随着地势与降雨的变化而有差异,其特点是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大。沅水的含沙量:舞水、溆水、辰水、武水及酉水等河流含沙量较大。这些支流进入干流以后,随着干流水量沿程增大,含沙量也沿程增长。沅水水质基本是好的。四、澧水澧水位于湖南西北部,跨越湘鄂两省,地处长江之南,北以武陵山北支与湖北清江水系相隔,南以武陵山脉南支与沅水为分界,西起湘鄂崇山,东临洞庭湖尾闾,地势西、南、北部较高,东部较低,干流及主要支流皆自西北流向东南。澧水源头在桑植县南岔以上,分北、中、南三源,以杉木界北源为主。三源在南岔汇合后,往南经桑植、永顺,再向东流,纳入茅溪,经大庸至慈利,纳氵娄水,至石门纳渫水,经临澧至澧县纳道水、涔水,流至津市小渡口注入洞庭湖。澧水全长388公里。澧水自源头至桑植县城称为上游,处高山峻岭之中。中游自桑植至石门,为丘陵地区。下游自石门至津市,流经临澧、澧县一带,地势开阔平坦。澧水是湖南4大河流中最短的一条。澧水流域降水分布特点是,上游多于下游,丘陵区多于平原。澧水上游平均年降水量在1600~1800毫米。澧水下游地势低平,雨气团一扫而过,降水量反而较少。澧水流域一般从4月份起雨量才有较明显增加,4至8月最多,又以夏季最为集中,冬季雨量最少。在雨季或暴雨出现时期,每引起山洪暴发。个别年份9、10月雨水仍多,水位仍有上涨现象,但从全年来看,已是落水趋势。一般从9月以后至次年3月进入低水时期,个别年份出现河干。澧水属山溪性河流,径流分布随雨量分布不同而异,上游雨量丰沛,大庸以上径流深在1000毫米以上,凉水口以上达1500毫米,为全省之冠。下游雨量较少,径流深在600毫米以下,为全省低值地区之一。澧水含沙量较湘、资、沅水为大。因为澧水多高山深谷,河流湍急,土壤侵蚀现象严重。非汛期内,河水清澈,含沙量极微。澧水污染程度不大。洞庭湖洞庭湖位于荆江南岸,湖南省的北部,界湘鄂两省之间,面积辽阔,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洞庭湖北有三口与长江相通,南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这是湖南地理特征之三。洞庭湖像一个巨大的水库,容纳湖南四水的水量并起着吞吐长江洪水的作用。湖南境内所指的洞庭湖区,习惯上把湘、资、沅、澧四水尾闾受堤防保护的地区都计算在内,因此,就行政范围来说,它包括19个县、7个市、15个国营农场的全部或一部,其中,纯湖区包括有常德、汉寿、华容、望城等12个县,常德、益阳、岳阳、津市4个市和15个国营农场。据1985年统计,洞庭湖区面积占全省的1/14,人口占全省的1/9,耕地占全省的1/6,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6,棉花产量占全省的4/5,水产品占全省的1/3,油料、麻类、湘莲、生猪、家禽的产量也都占较大比重。洞庭湖区是湖南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洞庭湖区的范围,北至荆江,西至澧县、常德,南至沅江、汉寿、益阳,东至湘阴、汩罗、岳阳,面积约为18780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天然湖泊面积约为2691平方公里(元明到清代中期面积为6270km2,1949年为4700km2),洪水时期,一片汪洋,枯水时期,洲滩毕露。据自然形态划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及其他小湖泊。洞庭湖区北通长江,内联“四水”,湖泊星罗棋布,河渠纵横交错,干支流相连成为湖南省水运的中心。洞庭湖水系的补给多以雨水为主。长江水量经三口分流入湖;湘、资、沅、澧四水水量充沛,对湖泊的补给量也大。其水量平衡的特点是:出入湖泊径流量所占比重很大,洞庭湖的入湖径流量与出湖径流量均分别占全湖水量总收支的90%以上,湖面降水与蒸发所占比例相对很少。另一个特点是:两者数量几乎相近,即出口水量与入湖水量为1.04:1.15,说明湖泊吞吐量接近。洞庭湖以城陵矶为出口,城陵矶出口水量,就季节而论,以7月份为最大,1月份为最小。每年自5月至9月5个月内,四水三口来水大量贮蓄在湖内,进水量主于出水量,为湖水高涨时期,10月至翌年3月出水量多于进水量,为湖水低落时期。10月至12月和次年1至3月,出口水量约为进水量的1.15倍,湖水缓缓降落。三口四水流量向洞庭湖汇注,泥沙亦随之输入,慢慢在湖内淤淀,造成湖底日高,湖面缩减,湖的寿命及其调蓄作用相对减少。泥沙变化情况,含沙量沿程变化。洞庭湖多年平均含沙量变化是沿程递减,三口进口的含沙量,经过湖区淤积后,出口含沙量变小。泥沙大量淤积湖内。输沙量分配,洞庭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因此,三口河道输沙量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洞庭湖的演变和发展,其输沙量最大集中在汛期。洪涝灾害频繁原因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形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岗地起伏,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全省面积21.18万km2,人口6428万人。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1430m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主要的粮、棉、油基地。洞庭湖跨湖南、湖北两省,湖南部分的面积为15200k m2,占80.9%。洞庭湖蓄纳四水,吞吐长江,北有淞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泄长江洪水,南有湘、资、沅、澧四水注入,在洞庭湖区形成复杂的水系,然后再由岳阳泄入长江。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频繁:1954年长江大水,淹死、病死3万余人;1949年以来的47年中,有37年发生洪灾。1996年,因灾溃垸145个,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100多万人被迫生活在狭窄的防洪大堤上达数月之久。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1、入湖水量大,出湖水量小。年平均入湖水量高达3018亿m3,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由于只有一个出口,泄洪能力有限。一遇暴雨,形成上压下顶之势,致使上百亿m3超额洪水滞留湖内,酿成洪涝灾害。2、泥沙淤积,湖容缩小。大量洪水,带来大量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内,年均淤积达1亿m3。1949年以来,全湖平均淤高1.7m。3、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经过一期治理,防洪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5-10年一遇。但这个标准远远不能适应洞庭湖区防洪的严峻形势,也远远低于全国7大江河已经达到的20-100年一遇的标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洞庭湖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西洞庭湖及沅水、澧水下游,尤以澧水下游为甚,因此治理洞庭湖必须治理澧水。澧水是长江水系中洪水灾害最为严重而又尚未彻底整治的河流。澧水干流发源于张家界市的桑植县,全长390km,落差1439m,年平均降雨量1542mm,流域内耕地面积26.1万ha,可垦荒地10万ha,人口355万人。澧水干流上游和主要支流娄水、渫水同属著名的长江中游鹤峰、五峰暴雨区,洪水集流迅速,峰高势猛,干、支流洪水经常遭遇,在尾闾又与来自淞滋河的长江洪水碰头,加上洪道淤塞,渲泄不畅,致使洪水危害日趋严重。历史上的1935年,曾发生过毁灭性大洪水,淹死3.3万余人。1949年以来,年年都有洪灾,其中有14年发生较大的洪灾,总计受灾耕地16.7万ha,人口210万人。澧水同时又是一条资源相当丰富的河流。著名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澧水流域。1992年,国务院授权国家计委批准了“澧水流域规划报告”,为全面治理开发澧水制订了宏伟的蓝图。根据“规划报告”,全流域干、支流上共可兴建26座梯级工程。发电总装机2213MW,年发电量69亿kw.h。此外,还有灌溉、供水、航运以及水土保持等综合效益,按照规划治理后的澧水,防洪能力从现在的4-7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保护下游及淞澧地区12.2万ha耕地和151万人口的安全,通航里程661km,年运量435万T,灌溉农田6.2万ha。通过水库调节,大大提高下游用水保证率,保证淞澧地区4.7万ha农田春灌用水和43万人、9万头大牲畜饮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66k m2,从根本上改善了澧水流域和西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整治澧水,除害兴利,首要任务是防治洪水灾害。按照“澧水流域规划”,在澧水上游干、支流上兴建水库,拦蓄洪水,下游疏浚洪道,加固堤防,增大行洪能力,同时配合非工程防洪措施,形成完整的防洪系统,以提高澧水石门以下及尾闾淞滋地区的防洪标准,近期由目前的4-7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远期淞滋建闸后,达到50年一遇。近期迫切需要兴建江垭、皂市、宜冲桥三个水库,共同承担蓄洪任务,预留防洪库容17.7亿m3。控制三库下泄流量,以保证石门安全泄量不超过12000 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