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问问>百科问答>怎样做好协调工作

怎样做好协调工作

2024-11-02 19:50:54 编辑:zane 浏览量:513

怎样做好协调工作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怎样做好协调工作

善于协调关系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基本的工作方法。领导者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掌握了协调关系的方法艺术。那么,协调的方法通常都有哪些呢? (一)确立清晰的思路。协调每一件事情,都要根据协调的内容和具体要求,把握住基本点,制订周密详细的协调计划,确立清晰的协调思路,研究协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要做到心中有数,就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承认差异,照顾个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心中有了数,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达到最佳状态。 (二)投入真挚的情感。在协调工作中,领导者的情感能对下属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领导者在整个协调过程中都要投入真挚的感情,使协调对象能够感觉到你的真诚,从而与你相互理解、达成共识。 (三)保持冷静的心态。领导者首先要沉着冷静,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正确的意见,要及时采纳,使自己的协调计划更加完善;对于不正确的意见,也要保持正确的态度,有理、有据、有节地进行辩驳。领导者在协调时要心底无私、态度诚恳。此外,领导者还要心胸宽广,尤其是在被别人误解时,要进行主客观多方面的分析,不要认为是人家和你过不去而对人产生成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到了这一点,协调才能有成效。 转载二则,供参考。看似简单的协调工作,不同的人办起来效果却不一样。怎样才能搞好协调,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谈几点浅见。一要摆正位置。机关人员是领导的助手,是干具体工作的。基本职能是出谋划策,对党委和领导负责,为基层服务,抓落实,抓反馈。基本规律是承上启下,有承办工作的责任,无决定问题的权力。基本特点是接触面广,工作量大,时间性强。基本要求是掌握情况准确,建议符合实际,工作细致到位,作风雷厉风行。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把领导机关的威信、能力和水平,误认为是自己的威信、能力和水平;把本系统、本行业和分工负责指导的工作成果,误认为是自己的成绩、自己的功劳、自己的政绩。作为机关人员,要甘当无名英雄,甘于吃苦受累,摆正自己的位置。对领导要诚实、积极,对同事要谦逊、热情,不能以领导的名义处事、压人,更不能以领导的名义处理个人私事,有时工作上必须采取命令式下达,也要把握好度,使基层执行起来严肃认真,又不致于产生逆反情绪。二要提高素质。首先,要有很好的思想素质。也就是说要有高尚的人品。有德有才,才有威信,靠人格的力量开展工作。其次,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政策水平的高低决定协调工作的质量,也决定着抓落实的质量。作为机关人员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度,熟悉和掌握上级的指示、要求和机关各部门的职责,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处置的惯例。再次,要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善于收集各种信息资料,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三要融洽关系。建立良好的工作协作关系,是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的基础。好的内外环境和协作关系,指的是在共同目标下建立起来的健康向上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利用的庸俗关系。与领导的关系,首先是服从,同时也有劝谏的责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机关人员的不能看着领导明明把问题处理错了,也不吱声,要敢于直谏。与机关部门之间、同事之间,要相互多通报情况,以求得各方面的支持;有了空当,要主动补位;出了问题要高姿态,主动承担责任;取得了成绩要相互谦让,荣誉面前少伸手。与下级的关系,督促检查工作要严格按规定和标准办事,实事求是,不夸大成绩,也不掩盖缺点。对基层存在的困难,要及时想办法、出主意。同时,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提出符合实际的建议。四要正规程序。按职责办事,按程序办事,是做好协调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机关人员请示汇报工作,传达领导的指示,要严格按规矩办事,及时、按级、按程序、按分工请示报告,对领导的指示、批示的落实情况要及时反馈。同一项工作,如果主官与主管领导意见不一致时,要按主官的指示办;分管领导与其他副职意见不一致时,要按分管领导指示办。当协调涉及到两个部门之间的问题时,要多直接协商解决。五要找准焦点。找准焦点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对事,就是抓住主要工作或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把握关节,就是我们常说的抓主要矛盾。二是对人,就是抓住关键性人物。做好他们的工作,对协调顺利与否有很大作用。在协调工作中,除领导者外,还有一些起着骨干核心作用的人员,在机关和基层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通过这些关键性的人员,既容易解决问题,又可以通过他们做好疏通工作,使协调工作顺利进行。如何做好协调工作一、必须遵循协商办事的原则一要把握身份,不以势压人。把握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协调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只凭自己是县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以势压人,不理解部门单位的难处,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矛盾激化。二要公正处事,不偏心偏爱。在日常工作中,上级与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出现意见或分歧是难免的。在协调这类问题时,应依据分歧的客观情况,从维护大局、有利于工作出发,客观公正地协调,决不能从个人好恶出发,厚此薄彼,偏心偏向。在领导决策与部门认识不一致时,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不能一味强调“不折不扣”,压着部门去办;也不能违背领导意图,走所谓“群众路线”,而应当把领导的指示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对县委领导负责与对部门单位负责两者统一起来,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搞好“微调”,从而既保证县委领导意图的落实,又符合客观实际,能够被群众所接受。如果领导决策与客观实际出入较大,可将实际情况和部门单位建议及时向领导反馈,以便调整决策。当部门与部门之间发生矛盾需要协调沟通时,办公室应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从中找出“共同点”,并以“参谋”的角色,提出容易被双方接受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逐步取得共识,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三要诚实为本,不欺骗他人。协调时,要光明磊落、实实在在,一是一,二是二,不耍小聪明,不玩弄权术。否则,最终会将协调的后路堵死。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秘书工作者牵头承办一项重大活动,开始协调的时候,因为需要别的部门出人、出钱、出物,就陪着笑脸与大家商量,一旦大功告成,往往独揽功劳,翻脸不认人。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不仅不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也有损办公室的形象。在与同级部门进行工作协调时,首先要想一想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怎样才能为对方完成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在与下级部门协调时,首先要想一想怎样帮助下级解决困难,是不是理解了下级的苦衷,是不是调动了下级的积极性。二、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指令性与协商性的关系。指令性是领导已有明确的意见和要求,没有特殊情况必须遵照执行。协商性是根据领导意图,可以与有关方面商量,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单靠指令性打旗号,发“指示”,以硬碰硬,往往使对方难以接受,达不到协调的最佳效果;而光有协调性,一味地妥协退让,就会失去本身的权威,协调也不可能成功。只有二者结合起来,做到刚柔相济,软中有硬,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在协调上首先要立足于领导权威,明示领导意图,引起协调对象思想上的重视。其次,多做“台下”工作,协调前先找协调对象交换看法,下点“毛毛雨”,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再次,要以商量为主,态度谦和,努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协调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不做简单肯定和否定,主动想办法、指路子,除紧急事项外,一次协调不成,要进行多次努力,不急于向领导汇报,避免造成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都有一个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或达到的标准,也就是原则性。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就应当活一些,讲究策略,针对新情况,善于修正原有的设想,在不影响大局,又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有关意见,采取灵活办法或采取适当的让步,达到预期的最好效果。三、必须强化主动办事的意识一是未雨绸缪,准备预案,确保协调的超前性。办公室只有不断提高超前思维能力,才能把握协调的主动权。对一个时期和一个阶段的工作,从上级指示要求、本级机关工作内容到所属单位工作动态,以及领导当前思考的问题、思路等,都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和思索,从中预测出下一步工作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可能要做的协调工作。二是信息畅通,确保协调的及时性。信息沟通是整个协调工作的主线,任何协调无不以信息为依据,达到认识的统一和行动的一致。办公室要了解和收集各部门单位的工作动态和短期内的工作安排,为领导安排近期工作和调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提供依据;传达和通报领导的指示和各部门的工作进程,使各部门了解整个机关工作的全局,明确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与全局是否协调,并以领导指示和各部门工作情况为向导,调整和确定自己的下一步工作。四、探索科学的方法一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是协调的重要媒介和基本载体。协调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语言艺术是关键。得体的语言既能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又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协调。要发挥好语言在协调中的作用,除加强语言修养外,在应用中还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区别对象。协调需要区别对象选择适宜的说辞。要根据协调对象的地位、职业、经历、文化素养和性格特点等,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不管对方是谁,都用一种方法去说服,就很难顺利达到协调的目的。二是要注意态度。协调要慎用指令性语言,多用商量的口气,即使传达上级的指示、转达领导交办的事项,也不要口气太硬。在一般协调场合,更要注意语言平和、态度随和。三是要把握分寸。语言基调应该多用征询的口气,要用“建议”、“是不是”、“可以不可以”等带征询色彩的语言。但又不能放弃原则。二要做到灵活应变。一是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协调时对老同志要尊敬,对新同志要和蔼;对熟悉的同志可以随便一些,对不熟悉的同志要正规、谨慎一些;对工作积极主动的,要充分信任,不可层层加码;对工作比较拖拉的,要经常提醒,加强督促。总之,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协调。二是因事而异。不同的事情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应公开处理,通常影响到多大范围,就在多大范围内处理。对不宜公开的事情,如协调人事关系等,应运用个别协调方式,范围越小,效果越好。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具体问题,采取现场办公的协调方式比较好。三是因时而异。就是说,协调要注意捕捉时机。比如领导正在思考某个重要问题或某项重要工作该如何办理,这时你如果提出符合领导意图的协调意见,就很容易被领导接受。再一点,领导情绪比较好的时候,也是协调的最佳时机。对下协调则要善于捕捉时机,善于“借东风”和顺水推舟。比如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协调解决而遇到难题时,这时正好开了个会,领导有了明确的指示;或上级下发了个文件,有了明确的规定;或某个领导作了批示,有了明确的要求等,这些有利于促进问题解决的时机,不要轻易错过。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wenw.com/answer/41436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