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问问>百科知识>什么是风云三号卫星?

什么是风云三号卫星?

2024-10-03 11:10:21 编辑:zane 浏览量:531

什么是风云三号卫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什么是风云三号卫星?

2000年,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3号”上马。高火山开始担任“风云3号”卫星总指挥。

“风云3号”卫星是当时我国对地观测卫星中装载有效载荷最多的一颗卫星,卫星精度要求高,技术复杂,研制工作困难重重。

高火山毫不畏惧,以“一生钟爱“风云卫星”,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率领“风云3号”卫星研制人员豪情满怀地向又一颗卫星发起进攻。

高火山曾参加了“风云1号”卫星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与试验,并出色地完成了这个项目。

1998年,“风云1号”A星、B星没有达到设计寿命而遇到挫折。

面对挫折,面对国内外的压力,卫星行政总指挥高火山要求研制人员知难而进。

高火山和同事们围绕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反思,采取了一系列保证卫星质量的措施,并逐项予以落实。

在研制“风云1号”C星时,科技人员憋足劲,一心想打翻身仗。

高火山当时作为院主管卫星型号的科研三部副部长,不仅要协助型号“两总”提高设计质量、把住源头关,而且要针对型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敦促有关方面制定规范,消除管理隐患。

高火山经常深入厂所,协助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认真整改。

在“风云1号”C星临出厂前的一段日子里,他常常工作到晚上23时才想起回家。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感到体力严重透支的高火山饭吃不下去,觉也睡不香。累了,他就买来西洋参含片,放入口中强提精神,坚持工作。

卫星终于出厂了,稍松口气的他又跟随“风云1号”C星试验队赶赴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

试验队出发前,高火山发现自己咽部时常有异物感,咳不出,咽不下,他简单地吃点药,就上了去发射场的专列。

没想到,一天后,高火山咽部灼热、发痒、刺痛,并时有声音嘶哑。他用足气力讲话但声音却很轻,而且吞咽困难。

在专列上开会时,高火山把自己讲话声音调节到最高,尽量使声音洪亮,以便让坐在最后排的队员都能听到。

到了发射场后,高火山克服咽炎病痛指挥队员们做发射前的准备工作。领导劝他去医院治病,他顾不上,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

在卫星即将发射的前夕,高火山急性咽炎发展成了慢性咽炎,光吃药打针已不起作用了。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后,高火山欣喜若狂。

回到上海后,医生告诉他,急性咽炎如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发展成为慢性咽炎,还会以此为突破口,损坏声带,引起其他呼吸器官发炎,甚至爆发全身疾病。

针对高火山慢性咽炎的严重程度,多家医院的医生不约而同地开出了长病假单子,建议他少讲话,卧床修养几个月。

可积劳成疾的高火山哪有时间休息,他还要负责“风云1号”D星及后续任务的工作。

高火山为治疗慢性咽炎前后花去两万多元,但始终无法根治,直到现在,他讲话时间稍长一些,咽部就会干痒,并引起干咳。

2000年,高火山担任了“风云3号”卫星总指挥。开始了中国新一代气象卫星的研制工作。

由于我国电子工业基础薄弱,较长时期以来,我国部分电子元器件产品的质量始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而卫星使用的元器件,其质量要求极其苛刻。

为确保卫星长寿命、高可靠,必须首先确保元器件的高质量。

“风云1号”A星、B星升空不久相继“夭折”,深深地刺痛了科技人员的心。

他们在当时的卫星总指挥项家桢、总设计师孟执中带领下,从“风云1号”C星开始,始终把提高卫星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与性能指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元器件选择、单机应力筛选、环境试验、高温老炼试验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他们剔除元器件中的早期失效产品,提前暴露产品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质量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卫星产品的可靠性。

尤其是在“风云1号”C星上首次提出了卫星出厂前进行整星通电老炼试验的概念,为以后其他卫星研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高火山自从接任“风云卫星”总指挥后,不仅继承发扬了前辈良好的工作作风,而且十分注重元器件质量管理,以此作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卫星型号质量管理水平,使卫星元器件等产品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大为提高。

高火山和科技人员一起,在“风云1号”卫星研制过程中始终以长寿命、高可靠为目标,设计中充分分析影响卫星可靠性的各种因素,找出薄弱环节,采取各种可靠性设计手段,有效地提高星上各系统和单机的可靠性。

其中,重点是提高接口的可靠性,消除关键部位的单点失效故障。

为此,科技人员对元器件质量、防环境污染、抗空间粒子辐照效应、电磁兼容性等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并进行充分的地面验证和可靠性增长试验,从而提高了卫星的寿命和可靠性。

“风云1号”卫星首次实行的卫星出厂前一个月进行整星通电老炼试验,对提高卫星质量、不带问题出厂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云1号”C星在整星老炼试验的第一个星期,就暴露出了两个质量问题,如不及时排除,卫星上天后就不能正常工作。

高火山他们及时提出了应对措施,并按“双五条”要求进行归零,终于排除了故障,确保了卫星的可靠性。

高火山十分注重发挥老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

前几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某研究所一位从事元器件专职工作几十年的老专家退休了,高火山慧眼识宝,聘请他为“风云3号”卫星元器件质量管理员,协助处理元器件质量问题,把好元器件质量关。

这在当时八院多个卫星型号中是没有过的。这位老专家兢兢业业地工作,做到了守土有责,为提高“风云3号”卫星研制质量做出了贡献。

与高火山一起工作的科技人员说:“高火山工作风格有‘三实’,即朴实、务实、扎实。”

在研制“风云3号”卫星的几年中,高火山与全体科技人员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难题,2002年底,完成了“风云3号”卫星方案的研制,2005年11月,完成了“风云3号”卫星初样研制,2005年12月,“风云3号”卫星顺利转入正样研制。

就这样,在高火山的带领下,中国的“风云3号”卫星日渐成形,它离发射场也越来越近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太原发射中心,正和同事一起执行“风云3号”任务第一次火箭推进剂加注演练的加注手田华,突然感觉全世界都在晃动,很少地震体验的他还以为自己感觉出了问题,再加上任务演练十分紧张,不敢有丝毫马虎,所以他并没有多想。

“风云3号”气象卫星发射需要火箭研制单位、卫星研制单位、气象用户和中心等“四方”合作,涉及发射、测控、通信、气象、勤务保障等5大系统的2000多个专业和岗位。

按照卫星任务的“竞争上岗”程序,各岗位各专业立足发射实战,从严、从难抓好针对性训练和发射任务战前考核,确保参试人员的定岗质量。

按照卫星发射技术与管理问题“双归零”标准,各专业人员反复进行岗位自查、专业互查,坚持做到不漏测一个数据、不忽略一个疑点、不放过一个隐患。

5月的发射场天气多变,供电安全存在诸多隐患。供电专业负责人梁建忠带领20多名骨干,连续10天奋战在巡线一线,对30余条供电线路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供电线路畅通无阻。

按照各单位、各系统、各专业“无缝对接”的要求,中心上下携手同力,先后7次进行联试联调,把所有问题和隐患都解决在卫星进入临射状态之前。

5月25日,组织各参试单位进行第一次模拟发射,中心所有岗位和专业全部实现零故障、零隐患、零差错,达到了“随时下达命令,当即便可发射”的要求。

2008年5月27日上午,黄土高原上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天气并不好,阴沉沉的,空中扬起的一层黄色沙尘笼罩着紧张忙碌却井然有序的发射场,不时有几只喜鹊叽叽喳喳从头顶上飞过。

沐浴着透过沙尘的淡黄色阳光,“风云3号”气象卫星及其运载火箭“长征4号”丙星箭组合体高高耸立在晋西北高原的巍巍塔架上,倚天而立,蓄势待发。

“风云3号”卫星装有10余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探测仪器,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探测,在“风云1号”基础上实现了质的提高,并创造了诸多第一:

星载有效载荷数量第一。它采用新型卫星平台,装载着11台高性能的有效载荷探测仪器,在国内卫星上是首次。

单机活动部件数量第一。它的20台单机有活动部件35个,是国内卫星活动部件最多的。

气象卫星观测功能第一。它的遥感仪器观测谱段从真空紫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一直到微波频段样样齐全,既有光学遥感,又有微波遥感,能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多光谱、三维、定量探测,与欧美新一代气象卫星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专家形象地说:

打个比方,“风云1号”D呈现出的是黑白画面,而“风云3号”呈现的画面不仅是彩色的,还是立体的。

“风云3号”卫星代表了当当世界气象卫星的最高水平的发展趋势。

“风云3号”卫星与当时在轨运行的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号”C星及D星一起,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

虽说天气不好,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已做了充分准备,所以这根本影响不了发射。

一分钟准备……

20秒……

5、4、3、2、1

点火!起飞!

北京时间11时02分,随着发射场零号指挥员一声令下,那枚粗壮、结实、雄伟的火箭底部喷出巨大的桔红色火焰,在轰隆隆巨响声中托举着卫星扶摇直上九霄……

星箭点火升空约19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风云3号”气象卫星已成功进入太空预定太阳同步轨道。

进入预定轨道后,卫星将每天对全球扫描两次,扫描宽度为2900公里,无论白天黑夜,都能对地面上空30多公里的范围形成立体彩色图像,气象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度极高。不仅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还将使中国的中期数字化气象预报成为可能。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wenw.com/article/39254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