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问问>百科知识>秦 汉 魏晋的服饰区别和演变过程

秦 汉 魏晋的服饰区别和演变过程

2024-11-30 20:49:19 编辑:zane 浏览量:555

秦 汉 魏晋的服饰区别和演变过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秦 汉 魏晋的服饰区别和演变过程

很抱歉,我尝试找一些那个时候服装的图片,但上传不成功。你可以自己去百度对比下。从秦朝到汉朝到魏晋,人们的服装有变化。秦汉时期,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基本形成的时期。而服饰礼仪主要是用于别尊卑,分等级,在阶级社会是非常明显的。自古所谓汉承秦制,其实,秦代是封建礼制草创的时期,并没有完全摆脱以前的影响,汉代则将其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据史料记载,“汉初崇简,不存改作,车服之仪,多因秦旧”,可到了西汉中期、后期和东汉时期服饰礼仪则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服饰礼仪主要表现在服饰的质料、样式、服色及配饰等方面上。秦汉时期,冠的种类和式样非常多,尤其秦正处在封建礼制刚刚形成的阶段,在冠制上变化不定,自古所谓“秦冠汉佩用舍无常。”汉冠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秦冠制为基础,如秦的通天冠,为始皇之常服,汉天子仍延用,如《汉官仪》所云“天子冠通天”。但汉冠制在有些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首先,冠加帻和不加帻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从考古资料看,秦和西汉未见有帻之冠,到东汉时方见加帻之冠。帻起初只是包发的头巾,后来演变成帽状。早期冠、帻是有明显的区分的,帻的形制也比较简单,而到汉的中晚期,冠下加帻比较普遍,帻的形制也复杂起来,有平上帻、介帻和巾帻等多种。 秦初灭六国,吸收六国的冠制,赐于近臣,所以秦的冠制种类多,样式繁杂。到了汉代,伴随着封建礼制的逐步完善,冠饰逐渐和衣饰结合在一起,来区分等级和尊卑。袍服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礼服。袍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而秦时的普通百姓多穿襦衣。袍与襦的主要区别在其长短上。汉代四百年中,袍服一直作为礼服。在秦汉时期,冠饰及其相应的衣饰质料、式样和颜色在古代是明显的等级标志,而佩绶制度是区分等级尊卑的又一显着特徵。 汉初沿用了这种制度,并加以双印佩刀之饰。 至孝明皇帝时,除了佩绶制度外,还增加了大佩制度。所谓大佩,就是用各种玉制配件组成的成串饰物。秦汉时期,衣服的质地和颜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服饰礼仪的一种反映。在这方面,史料上比较零散,又缺乏实物资料,一直没有完整的认识。但从零星的资料中,也能有一个大致的瞭解。秦汉时,主要以丝织品为贵,普通老百姓则穿布衣或粗麻织的褐衣。秦汉时期的服色在史料中有些记载,但实物资料较少。秦自谓得水德,故衣服旗帜皆上黑。服色的种类有朱红、枣红、粉红、深绿、粉绿、粉紫、暗紫、粉白、天蓝、褐等色,色彩豔丽,色调明快。一般士兵和地位低微的杂役俑,也穿有红色和绿色的衣服。到汉成帝时规定,青绿色是一般庶民常服的服色;在官府服役的地位低下的人穿白衣。东汉明帝时,服饰礼仪方面有较大的变动。秦汉时期服饰礼仪的变化是反映在多方面的。这个时期也正是封建礼制逐渐形成的时期,由于从春秋战国之间开始的社会制度的大变革造成的结果,旧的一套制度摧毁了,新的封建制的服饰等级制度尚未完全确立。因而从战国到秦王朝至西汉初年,在衣服的颜色和质地方面表现了多样化,所谓“秦冠汉佩用舍无常”,也就是反映当时服饰礼仪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东汉时期,服饰礼仪制度逐步完善,无论是冠制、配绶和服饰的质地、颜色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为后代服饰礼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服装的款式和服饰纹样,是服饰文化面貌的标志,南北朝时期随着胡服盛行,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文锦、云昆锦、列堞锦、杂珠锦、篆文锦、列明锦、如意虎头连壁锦、绛地交龙锦、绀地句文锦、联珠孔雀罗等。从这些锦名可知有一部分纹样是承袭了东汉的传统的,有一部分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结果,如联珠孔雀罗就是。再据各地出土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实物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纹样来看,大凡东汉式的传统纹样,此时画工和工艺技巧都已不及东汉精美,意味着东汉式动物云气纹已经衰退过时,代之而起的服饰纹样可归纳为如下各种类型: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此类纹样盛行于东汉、紧凑流动的变体山脉云气间分列奔放写实的动物,并于间际嵌饰吉祥文字,如1995年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一批魏晋时期的衣物中,有一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铭文的山云动物纹锦护膊,保持了汉代传统风格,十分珍贵。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在几何骨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此类纹样在汉代虽已有之,但未成为最主要的装饰形式。且汉代填充的动物纹造型气势生动,南北朝填充的动物纹多作对称排列,动势不大,多为装饰性姿势。汉代填充的花叶纹多为正面的放射对称型,南北朝填充的花叶纹则有忍冬纹等外来的装饰题材。圣树纹:是将树形简化成接近一张叶子正视状的形状,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的特徵,后至西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以后,圣树成为真主神圣品格的象徵。天王化生纹:纹样由莲花、半身佛像及“天王”字样组成,按佛教说法,在欲界六天之最下天有四天王,凡人如能苦心修养,死后能化生成佛。小几何纹、忍冬纹、小朵花纹:圆圈与点子组合的中、小型几何纹样及忍冬纹,此类花纹对日常服用有极良好的适应性,对后世服饰纹样影响很深。从形式上看,也是秦汉时期所未见过的。它的流行当和西域“胡服”的影响有关。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男服服饰: 1.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2.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3.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4.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5.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6.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7.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8.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9.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10.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女服服饰: 1.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2.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3.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4.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5.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6.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wenw.com/article/43452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