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深水区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什么国企改制进入了“深水区”、倒计时,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什么叫“深水区”,“深水区”到底是什么球艺 儿,这片“深水区”有多深,有多宽,有多长,到底深到什么程度,好像没有人说得清。一个没有“底”、没有人说得清楚的事,为何还要挂在口头上,为何还要把人们推到“深水区”里去“攻坚”?如今,人们一听到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阶段,就不寒而栗,倒吸一口凉气。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改革就变成了“教育产业化”。什么是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就是要像兴办工商业一样兴办国民教育,要像办企业一样办学校。企业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学校也应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企业搞股份制,学校也可以搞股份制,等等。总之,凡是企业可以搞的事情,学校也可以这样去做。在这样的改革下,大量公立学校成了老百姓的“吸血鬼”,学生上不起学,践踏了公民应该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的法定权利。在这个“深水区”里,有多少家长、学生被“淹死”了,谁能算得清楚。这样的“深水区”谁见了谁不害怕。 医疗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把医疗卫生体制变成了商业化、市场化,造成了大多数人看不起。权威研究机构对农村查表明,有32%的婴儿是在家出生的,有78.6%的农村人口是在家死亡的。另据卫生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说:中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见新华网)。在城市中约有三成患者因经济原因不敢去医院,六成以上的应该住院治疗的患者不敢住院(据《经济参考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不起病,生了病便躺在家里等死。这样的“深水区”成了“疼痛区”,“死亡区”,老百怎不嘀咕、心生恐惧。 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严重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这些年来,职工意见最大、最恨的就是“国企改制”,改来改去全部以牺牲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受损为代价,而作为改革的主导者——国企的管理者或者经营者,却在这“深水区”里发了大财,成了唯一的受益者,拿着高出职工十倍、五十倍、一百倍的高额年薪,同时还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还有的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变成了一些国企改革操控者吞噬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的工具。改革的利润据为己有,而改革的成本全让工人和社会来承担。职工们一听到国企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战,就意味着下岗、失业,饭碗被砸。这片“淹死”人不偿命的“深水区”,谁不怕。 住房改革进入“深水区”,房价就“高烧”起来。住房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房价就好像吃了兴奋剂,价格一路狂飚猛涨,许多地方几年翻一番。据报道,2006年头两个月,北京市房价上涨了17.3%。深圳商品住宅均价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如今在上海、北京、深圳、温州等城市的中心城区,每平方米在1万元以上的商品房到处可见。上海徐汇区、陆家嘴的房价已经窜到几万一平米,窜得人们眼发直、发呆。2005年我国居民年均收入仅10493元,面对每平方米动辄破万元的房价,就是一生不吃不喝也买不起。而一些房产商、“红商商人”、“土地爷”却一夜暴富。面对这样的“深水区”,老百姓怎么不会倒吸一口凉气,胆战心惊。 类似的“深水区”还有很多。但这些“深水区”都是针对群众的。一些牵涉到特殊利益集团的改革,牵涉到领导的改革,却没有“深水区”。公车改革改了8年之久,迄今也没进入“深水区”;人事制度改革,尽管政府努力再努力,但是到今天也只是停留表面上,只是湿了湿“鞋”而已,根本谈不上进入了“深水区”。而对一些特定利益集团和官员来说,即使进入了“深水区”,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他们早就备好了“救生圈”、“大船小船”、“橡皮艇”。 改革就是改革,改革是我国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我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法宝”,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所决定的,它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而改革不应设“假想障碍”,不应非要朝着一条“河流”走,更不要把思路放在什么“浅水区”、“深水区”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我们的改革可以走“山路”,也可以走“铁路”,还可以在高空开通“航线”,还可以“架桥”,等等。总之,改革不能“盲目化”、“随意化”,要整体考量和充分的酝酿,要系统化,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深水区”,减少弱势群体“涉水”的艰难和痛苦。由此看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