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问问>生活百科>怎样去看书?

怎样去看书?

2024-10-27 18:58:24 编辑:zane 浏览量:592

怎样去看书?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怎样去看书?

对于读书,我还有几点具体建议。 第一,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时候,要知建树、究得失。我们要从总体上知晓该书的学术建树和它的贡献、特点、影响、意义等。同时,在细节上,细细地琢磨它的治学得失。“得”是它的学术建树,是学术成就、学术史上的地位。以此为基础,冷静地评判它在治学上的长短。这些对我们正确地选择一条学术道路是有帮助的。读书的时候,要留心去想,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完成读书任务而读书,要把读书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第二,取人之长开己窍。就是想如何取人家的长处,开自己的心窍。读书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吸取别人的长处,获取宝贵的学术灵感。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每一滴宝贵的学术养料。我带过的一些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眼光敏锐,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有时会走到另一个极端,读每一本书只看到它的缺点,这一方面怎么不行,那一点怎么不对。聊起来时,觉得他眼光很高,但一落到实处,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空对空。没法找到自己的学术立足点,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所以,冷静地发现他人著述中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前人在治学上的漏洞和不足,以寻求突破,这是我们青年学子一个很重要的学术心态,但在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满足于揭别人之短,并以此为荣,就会极大地阻碍和限制自己的发展。成功的大学者往往是既沉浸在自己的学术发展天地中,同时又不会轻易放过每一次吸收他人以丰富自己的机会。机遇往往是不多的,只有时刻准备着的人才能得到它。所以,脑袋里时刻都要有这样一个警觉,用心发现别人的得与失,然后最重要的是开自己的窍。 第三,他失九不及己得一。这还是接着第二点来的。他人有九条过失,也比不上自己有一条所得、一点收获。我们读前人的书,经常会感到不满意。但你不满意别人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得有东西才行。我们的青年人往往志向高远,目空一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也很正常,但是,要知道自己该从哪里着眼,自己的长处在哪里,自己如何去寻找锤炼自己的特长。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人如果仅仅满足于一辈子评说别人而不建树,那很难说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学者。他人的得失当然要评点,但自己的建树更为根本。一个成熟的学者应该随时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换了我,我会怎么做?我有他做得好吗?他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写出这样的东西来,我能做得到吗?比如说,阿英写的《晚清小说史》,今天看来有很多缺点,很多地方没看到。但我在读的时候,就很佩服他在那样一个条件下写出了这样一本书,了不起。 第四,读人书、想己事。这一点,我也许说得有点极端了,但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我认为读书的一个秘诀就是,读人家的书的时候,处处想着自己的事,筹划自己的学问该怎么做。读别人的书时都要想,哪些地方用得上,哪些地方可以丰富自己。所以我提出,“书山有路我为径,学海无涯己作舟”,自己给自己作舟,自己给自己开路。在书山上攀,往学海里遨游。一边读书,一边想自己该怎么治学。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读完了,别人的成果变成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别人的书读成自己的了。 第五,先梳理,后立说。我们要创新,要提出一个论点,要像胡适说的那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问题可以大胆一点,但论证要小心。这就是先梳理、后立说。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要看前人是不是已经提出来了。如果前人早已经发明雨伞了,你再来发明,那会被大家笑话的。所以,首先要梳理已有的学术成果。我们的创新,应建立在对现有的学术成果的了解和尊重上,不可说大话,要小心谨慎,有时甚至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求证、求实是很必要的。 第六,广读书,小落笔。读书破万卷,博览群书,这是很必要的。一个学者要爱好广泛,兴趣多样,视野开阔。读书要广,视野要宽,但要小处落笔。做学问要从小处落笔,将广泛的兴趣沉落到对细小的问题的追究上。读书时就要想怎么落到实处,怎么样在细小处见出真功夫来。广读小落才会做出真正的学问来。广读广落,听起来很美,但终究会颗粒无收。 第七,读西书,做中学。这一点是我在这门课上一再强调的。我们可以多读西方的东西,因为人家毕竟走在前面。现代性,它是原生的,我们是后发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拿来主义”在今天还是有道理。我们年轻的时候往往很喜欢西方的东西,以做西学为乐、为荣。比如说,我这一代人,1980年代,我在读书的时候,由于封闭很长一段时间的大门打开了,我们当然会对西方的奇彩异景流连忘返。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后来我才明白,我们怎么做都做不过西方。我跟我的研究生们讲,选题最好选中国的,做西方的做不过人家。你若不懂外语,那就更可疑。 有一个博士生,最初要以意大利作家做博士论文。开题时都通过了,但写到后来差几个月就要答辩了,他的导师左思右想,最后作出一个重要决断——换题。你不懂意大利文,你怎么做意大利作家?我觉得这位导师替学生、也是替学术作了一个正确而明智的选择。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所以,做一个题目,自己首先要掂量掂量,可不可以做,值不值得做。当然,外文好的,做西方的也可以。 有一位博士生要做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他到国外做了一年访问学者,又是外语系教师,我当然支持:“这恰好是你的强项啊。”他把费斯克的所有书都搜集到了,已经作了长时间的充分准备。这当然是可以的。 我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让做现代中国文学课题。我们中国有那么多问题需要你们去解决啊。你在外国学术链条上加一环,充其量有意义的是介绍了西方。可是以后随着翻译的发展,你这样的选题很快就会成为被人遗忘的东西。要做一个能留下点什么东西的题目,别人再要做的时候绕都绕不过去的那种。这样做就会更有意义。当然,我觉得,打开一个窗口向国人介绍西学进展也是有意义的。但作为中国人,更应实实在在地想到自己的学术发展,研究中国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学术界立足,赢得中外学者的敬重。你跟着外国学者做西学,人家反而奇怪:你怎么没有自己的问题,老跟在我们的后面?你要有中国体验,要把你的中国体验放进去。而做这些,也是为了研究中国问题作准备。 第八,最后一条,谈空不如做实。做文学理论经常出现的一个弊端就是,说得多,做得少。想得很开很大,但很少也很难落到实处。关于这一点,我这几年深有体会。为了帮助有些研究生转变思路,我颇费苦心,甚至可以说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指导。有时候也很着急,免不了要生气,老不开窍怎么行。但好在他们都很争气,经过痛苦的转变,到底还是转过来了。所以,要落到实处,切忌空谈。总结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读书时细心寻找个人具体的落脚地面。比如说,文本分析和个案应该是最要紧的事。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wenw.com/life/41003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