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问问>生活百科>知人论世的例子诗歌

知人论世的例子诗歌

2024-11-13 23:30:39 编辑:zane 浏览量:574

知人论世的例子诗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知人论世的例子诗歌

暂将此身寄,不死会归秦——读杜甫《堂成》近来练案十一上有一首古诗,很多同学看了答案后仍存许多疑惑,于是我决定在课上好好讲讲。这首诗是杜甫的《堂成》,学生们主要的疑惑有两个,一个是不能全面理解作者的情感,另一个是不了解用典(杨雄)意欲何为。堂成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枫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理解这首诗,首先要句句疏通,字字读懂。描景句皆是美景,还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机之景,无一不透露这杜甫内心的安适与喜悦。但如果仅停留于此,对这首诗歌的解读就浅化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学生面对答案,所给出的许多困惑了。要想理解透彻这首诗,还得从杜甫的生平入手。这首诗,是杜甫晚年于西南漂泊时期所作,写于唐肃宗乾元三年,即760年。759年年底,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于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杜甫终于有了一个憩息之所,结束了颠沛流离地漂泊,暂时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然而,国家的动乱还没有结束。安史之乱于755年爆发,到763年才结束。杜甫来到景色怡人的川府,并没有更多地心情去赏景,他的心,仍时刻关注着千里之外的朝堂,他的心,仍时刻牵挂着受苦受难的百姓。杜甫是为了避难才来的成都,虽然蜀山风光锦绣,但却非终老之乡。他曾在《成都府》中写道,“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各夜归,中原杳茫茫。”他始终是个漂泊之人,不是故乡的地方,总让人内心难安,羁旅愁思凝结心头,难以排遣。在成都住了几年之后,他仍在诗中说“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所以,面对新落成的草堂,他虽有许多欣喜之情,却也有一些难以派遣的彷徨与忧伤之意。杨雄句,结合题目注释,能够理解到的是杨雄是何许人也,曾在成都关门著述,却受到时人不解,于是写《自嘲》以剖白心迹。杨雄写《自嘲》说自己要阐明圣贤之道,无意功名富贵,但其实也借此发泄仕途不得意的愤懑之情。杜甫暂居草堂,有友说杜甫此堂可比杨雄宅,但杜甫却表示自己并没有像杨雄那样精心创作,但也由于懒惰,懒得写杨雄那《解嘲》,无心去发泄内心的牢骚抑或怨尤了。杜甫可不是一个懒惰的人,此处却用懒惰来表明自己,这并不矛盾,因为我们要把解读放在“无心”二字上面。为什么会如此“懒惰”“无心”呢?因为这里始终是避难之所,而非久居之乡啊。杜甫的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wenw.com/life/42239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