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问问>生活百科>陈树菊的个人简介

陈树菊的个人简介

2024-11-17 20:14:21 编辑:zane 浏览量:528

陈树菊的个人简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陈树菊(1951- ),女,是一位台湾慈善家、台东中央市场女菜贩。陈树菊多年来共捐出了近1000万新台币来作为慈善用途,包括帮助儿童和孤儿,以及建立图书馆等。美国《时代》杂志和《福布斯》杂志分别将她选入了2010年最具影响力时代百大人物之“英雄”项目第八位和2010年亚洲慈善英雄人物第48位。2010年,她获得了《读者文摘》颁发的第4届年度亚洲英雄奖和由教育部部长吴清基颁发的一等教育文化奖章。陈树菊在就读台东镇(今台东市)仁爱国民小学毕业后因为家贫,一家八口都赖父亲卖菜为生,母亲难产没有钱缴新台币5000元保证金,无法获得医治,虽然经仁爱国小发起慈善义捐得以住进医院,但已无法挽回而过世。于是陈树菊开始卖菜 ,三弟1969年间,患流行性感冒,亦经仁爱国小发起乐捐得以住进医院,但仍病故 。陈树菊挑起养家责任,让哥哥读完大学,将弟妹拉拔长大,本人却至今未婚 。二弟后来因车祸死亡。回首坎坷往事,她满腹心酸,将时间全部投入工作。她曾经非常痛恨社会的现实,后来她皈依台东市海山寺,借着信仰的力量放下仇恨。多年卖菜,陈树菊已经买了房子,但本人生活却仍非常刻苦,每天生活费不到100元。身为佛教徒的她吃素,平时省吃俭用,却很乐意捐款,曾被父亲质疑。父亲在1993年病逝后,陈树菊曾捐100万元给佛光学院。1997年间又捐款新台币100万元给母校仁爱国小成立急难救助奖学金,回馈多年前受到的帮助。 她自幼失学,又在2005年又捐了新台币450万元给仁爱国小盖图书馆。陈树菊还在基督教“阿尼色弗儿童之家”,认养三名孤儿院童,每年捐新台币三万六千元,另外又曾捐给阿尼色弗100万元 。她的目标是存1000万元成立基金会,让穷人吃饭、看医生。陈树菊表示:“钱,要给需要的人才有用。

2010年的“三八”妇女节,最让台湾女性引以为傲的人中,陈树菊一定要算一个。3月5日,台东市61岁的卖菜妇人陈树菊,与大陆球星姚明、香港影星成龙等48人,一齐登上了亚洲《福布斯》杂志“亚太慈善英雄人物”排行榜。在美国《时代》周刊4月29日公布的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百大人物名单中,陈树菊也榜上有名。《时代》周刊认为,陈树菊最令人感叹的成就不在于她的卓越非凡,而恰恰是 “简单平凡的慷慨行为”,“陈树菊在她捐赠的项目中,带给大家最棒的礼物,是她所展现的模范”。

据悉,陈树菊以卖菜为生,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但迄今为止,她已经以自己的微薄收入向各类机构捐助了近32万美元的善款。这些钱分别用于捐助失学儿童、孤儿院等。

2010年,陈树菊被《读者文摘》杂志评为2010年亚洲英雄奖。

2011年双十节典礼后,宝瓶文化出版社为她出书(《陈树菊——不凡的慷慨》)的版税六十余万元,加上自掏腰包,凑足了一百万元,捐给红十字总会做为急难救助之用。

身边的牧师与心中的佛

陈树菊毫不讳言,她前半生的目标就是钱。她说,虽然人说“金钱并非万能”,但她那时认定,金钱是万能的。而且,有钱真好!但真正赚到钱时陈树菊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因此而开心,日子并没有像以前想象的,会跳起来。因为,她并不喜欢花钱,对于扩大事业也没有兴趣,一个菜摊已经够她忙了。她突然发现,钱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仔细探究陈树菊今日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以发现,其实有许多小人物不经意间,影响了陈树菊。

陈树菊说,她第一次捐款,是以过世的父亲的名义,捐赠给台湾佛光山100万(约23万元人民币)。虽说她那时已基本脱离贫困状态,但以今日的标准看,这笔数目依然不小。“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同,每个人的用钱方法也不一样,有人喜欢买一辆宾士(奔驰的台湾译名)来开,觉得很拉风。但我会想,钱拿去玩了,就没有了,很可惜,还不如捐出来。”陈树菊说,自从开始帮助别人,自己收获很大,“那种快乐的感觉,到现在都还没有办法形容:很平静,又很快乐,从内心里发出的快乐。”

因缘际会,卖菜的陈树菊认识了傅约翰——台湾台东“阿尼色弗儿童之家”的创办人。一个信奉佛教的台湾本土菜贩,一个虔诚信奉耶稣的美国牧师,看似平行的两人,因善心善念相知相识。

1969年,美国“阿尼色弗总会”牧师傅约翰,举家来到资源缺乏的台东,创立了“阿尼色弗儿童之家”。先是帮助小儿麻痹的儿童走出阴影,随着台湾医疗条件的进步,开始收容遭受家庭变故、缺少照顾的有身心障碍的小朋友。

陈树菊在自传中回忆道,“约三十多年前,一个美国人常来跟我买菜,有一次,他注意到我的手怪怪的,于是要我把手给他看。他看过后,说可以帮我开刀、动手术。”

“最好的一点是,开刀不用钱,免费!”历经没钱看病丧失两位至亲的陈树菊,对此印象非常深刻。陈树菊觉得,只是因为买菜认识,就要帮她治病,这个人心肠太好了。因此,她决定帮助阿尼色弗的小朋友。

陈树菊说,傅约翰成了他的榜样。她要自己看看,是否能像傅约翰一样,慈悲无私地助人。打听后,知道捐钱认养一个小朋友,每个月需要1000元,3个则是3000元,换算起来一天捐献100元,就可以照顾3个小朋友。

自幼家贫的陈树菊养成了极为节省的习惯,一天所有开销也不到100元。刚开始也很心疼。后来强迫自己不去想,不去算,每天把钱放在铁罐里,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除了认养院童,2006年,她还捐助过100万元给阿尼色弗。

值得一提的是,这笔钱是陈树菊借来的。陈树菊说,她那时手上刚好有100万,觉得可以协助院方。院方以为只是几万元的额度,听到是100万元,吓了一大跳,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这么大额的捐款。但没想到这笔钱被人卷跑了,手边就没有足够的钱捐赠了。好强的陈树菊认为,钱被卷走是自己的事情,已经答应人家要捐的钱,一定要拿出来,不能因此而失信。于是便咬牙向朋友借了100万捐赠出去。

这件事,在《福布斯》杂志刊登前,一直都没有人知道。

又一次机缘,陈树菊遇到了任教于仁爱小学的李国荣,再次捐出100万元。她回忆道,侄子的班主任李国荣,因侄子习惯性迟到与作业马虎找她谈话。在互动过程中,她感受到了李老师是真心关注孩子教育的老师,也让她回忆起童年家庭困难时,发动募捐帮助她家渡过难关的班主任黄忠顺。笃信佛教的陈树菊觉得,这正是回报儿时所受恩惠的机会,便主动提起,“我有100万元,想捐给仁爱国小,设立一个急难救助基金,可以帮助那些和我一样,在紧急状况时需要帮助的儿童。我不想求助无门的情况,再次发生在任何一个小朋友的身上。”据仁爱国小校方表示,陈树菊设立的急难救助金很有用,帮助过很多人。而且本金至今还没动用,都是用利息在帮助人。

2001年,这次手笔更大,一下子就是450万元。陈树菊发现仁爱小学图书馆似乎太小了,只有一间教室大,便问,“盖一间图书馆要多少钱?”

“不知道,应该要很多钱。”学校也不敢讲。

“你讲讲看,只要不超出我的范围,钱,全由我来出。”陈树菊说,如果经费超出能力范围,就去向别人开口借。不超出范围,自己就能应付了。

学校见状,担心金额庞大陈树菊不一定能负担,于是提议可以向外面商家募款,多找几家就够了。

陈树菊说,她做事一向喜欢靠自己,不喜欢靠别人。张开手掌问道,“这样够吗?”

学校以为是50万,“50哦,不止啦!”

“什么50,这样啦!”陈树菊再用力把手掌张开。

“500哦,不用这么多啦,可能用不了那么多啦!”学校被陈树菊的慷慨吓了一大跳。校长考虑半天,这么大一笔钱,到底要不要接受。

过了4年多,图书馆落成。这是台东地区小学惟一的一栋三层楼图书馆。落成当天,她看见这栋以陈树菊命名的图书馆,嘴巴在笑,但眼泪差点掉下来。

更多的陈树菊

国际媒体的曝光,引发台湾政界、媒体的热烈关注。而随后陈树菊应邀前往纽约领奖、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接见、台湾教育部颁发奖项,这些新闻事件使得她的故事与感染力升至最高点。陈树菊传奇成为全台湾的热议话题。媒体零碎的小人物慈善新闻,也串成一气。为自己生活的社会多做一点好事,成为台湾社会每个人重新反省自己的重要功课。

自陈树菊赴美领奖开始,不管是网路捐款,还是小额捐款,在数量与捐款人数上,都比平常激增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其中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有人寄了几十元的硬币。小额捐款的显著增加,反映台湾社会从原先“久久捐一次,一次捐多点”的习惯,逐渐转换为“少少也要捐”的观念。

还有许多人,将原本要举办的活动或庆典取消,或是换成另一种方式,将省下的钱捐出来,甚至有人把喜事的红包都捐出来。还有人自己蒸发糕义卖,捐钱帮助别人。

陈树菊说,其实她真的没做什么,把自己用不到的钱捐给需要的人,这些钱自己用不到,她又没有子女,难道还带到地底下去吗?

她对于下一个目标——成立陈树菊基金会更有信心。她说,要成立一个基金会,帮助那些穷得没法看病、吃饭、读书、活下去的人。这一次,她要针对社会而做,范围更广。

在捐赠学校急难救助金和图书馆后,她的身体经常出问题频繁跑医院,在那里,她看到很多底层人的痛苦、无助,儿时母亲因没钱看病过世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她决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花3年时间筹措1000万元,甚至不惜卖掉自己的房子成立基金会。由于她的故事的感染力,台湾社会热烈回应,许多人纷纷表示愿意捐款,协助她成立基金会,她原本好胜的个性也因此动摇了。

陈树菊说,她终于想通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是她的下一个任务。带动社会不因善小而不为的风气,让更多人愿意拿出50、100的小额捐款,帮助有需要的人,让台湾成为一个人情味浓厚、乐善好施的社会,这将是她的人生新目标。

而她日常工作生活的核心,还是菜市场的那方小摊。

“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完成我想要完成的事情,然后在工作中倒下来。活一天,做一天,做到最后一天,这样我才活得最自在!”

陈树菊的个人简介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wenw.com/life/42517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