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公祭中的安魂曲是什么名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南京大屠杀公祭中的安魂曲是《公祭献曲》。
《公祭献曲》是由南京音乐创作人敏群1996年创作的安魂曲为基础,军乐团年轻的作曲家郭思达在进行修改后创作的。
以更加清晰的旋律,在附弦部分增加小号、军鼓的点睛,让低回的乐曲增添了昂扬的亮色。在清脆嘹亮的小号、铿锵有力的军鼓带动下,《公祭献曲》从悲壮中渐进,情绪更加饱满,富有张力,表现出民族抗争的骨气和气势。
此外,军乐团另一位作曲家王和声全新创作的《和平献曲》,用于公祭仪式结束、来宾到纪念馆参观时演奏。
公祭仪式不仅仅表达哀悼,还要激发民族内在团结奋进的精神。他结合将乐曲分成3个段落创作,用不同音乐配器、层层递进。
第一段落以低沉的小调开篇后,铜管、小号、木管轮番加入,表现公祭仪式悲伤、哀悼的情绪,表达失去亲人的悲痛情感;
第二段落转入大调,反映出一种唤醒民族自尊和抗争;第三段落加入整个乐队,以全体协奏的形式、浑厚昂扬的气势,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豪迈之情,表达日益强大的中国凝聚和平发展的正义力量、绝不允许历史悲剧再次重演的气概。
扩展资料:
祭奠音乐:不仅是哭泣更要有骨气
音乐是国家公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在仪式现场共演奏三首乐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公祭献曲》《和平献曲》。
据军乐团团长邹锐介绍,他们在接到任务后,先后改编和创作了两首祭奠音乐。“纪念活动中不仅是哭泣,后面更有一种骨气”,多次参加七七事变、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现场演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对于仪式音乐有着相当的创编能力和一流的演奏水平。
邹锐说,公祭仪式现场音乐除了深深的追悼,也要体现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
以更加清晰的旋律线,在旋律的附弦部分增加小号、军鼓的点睛,让低回的乐曲增添昂扬的亮色,在清脆嘹亮的小号、铿锵有力的军鼓带动下,《公祭献曲》的音乐从悲壮中渐进,情绪更加饱满,富有张力,表现出民族抗争的骨气和气势。
国家公祭仪式现场,威武的三军仪仗队展示了国家形象,他们是来自北京三军仪仗队的小伙子。
3位旗手、18位行持枪礼、16位负责敬献花圈。仪式中,仪仗队员们走多少步、步幅多大、到达什么位置,行进节奏、时间都是按秒掐算的。
12月的南京,寒风凛冽,排练现场,身穿军礼服的仪仗队队员,一个个精气神十足,伴着响亮的口令,挺胸、昂首,整齐地走正步,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来南京之前,队员们已经在北京模拟现场集中训练了20多天。这次公祭仪式给他们出了难题—集会广场上主要是碎石子路面,持枪礼兵上场时无法避免要经过一段碎石子路,如果按常规踢正步前行,落地不稳不说,皮鞋一抬难免会带起石子乱飞,看上去显然不够庄重。
经实地演练、反复研究后,决定不再走正步上场,而是以统一的齐步体现仪式感。
国家公祭仪式上,由16名三军仪仗队队员抬上台、敬献给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8个大花圈也格外引人瞩目。
每个花圈直径1.4米,以1200多朵白、黄、绿三色菊花和松枝组成,共分5层,中间的圆形是直径三四厘米的绿色菊花,其外面一圈由3层、200朵黄色菊花组成,第三圈由3层、200多朵绿色菊花组成,第四圈由6层、550朵白色菊花组成,最外面一圈环绕着碧绿的松枝。
参与制作花圈的江苏省插花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唐梅英介绍,为了扎制这些花圈,江苏省插花艺术专业委员会的会员们忙碌了大半个月。
正式方案确定后,他们立即着手定制花材。为了让花圈更加美观,要求花朵形态一致。会员们专程到产地挑选花朵,和花木商联系,随时观察这些花的生长情况。扎制要求更高。
20名精心挑选出来的插花高手动手制作花圈,为了减少抬动花圈时花瓣散落的情况,当天每一枝花的花头要使用专用的鲜花胶水固定。
据南京市信鸽协会秘书长陈益国介绍,公祭仪式中正式放飞的3000只白鸽,由南京600名有丰富养殖经验的信鸽协会会员提供,是精心挑选出的一批飞行能力强的健康白鸽。3000羽白鸽,寓意纪念30万遇难同胞。
10000多名各界代表参加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敬献花圈后,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现场朗诵《和平宣言》。
国家公祭鼎的铜质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公祭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由6名来自南京市工、农、兵、科、学、企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次,每次间隔5秒,第一次钟声响起时,放飞3000羽和平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国家公祭仪式:两首《祭奠音乐》烘托肃穆氛围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公祭乐曲创作者敏群:南京之殇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