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铁路分几次修建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975年3月,铁四师十九团完成修建通古铁路之后,奉命赴疆修建南疆铁路。修建南疆铁路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对巩固边防、支援边疆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经济意义。南疆铁路北起吐鲁番(大河沿),南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铁路全长457公里,1979年贯通,1984年5月全线通车。
新疆是个好地方。地处祖国西北边陲,面积166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有13个民族;人口(当时)近3千万。新疆地大物博,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炭、钢铁等诸多矿藏,拥有原始森林、广袤草原、遍地牛羊和优良的农牧产品。它也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边防。
当年亲历修建南疆铁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为部队调防当 “先遣”
为确保部队调防顺利进行,十九团决定成立调防领导小组。团长周富任组长,几位副团长、副政委任副组长。司、政、后部门首长为成员,办公室设在作训股。瞿广胜参谋和我是办事人员,负责调防的具体工作。
俗话说,军马未动,粮草先行。瞿参谋负责车皮安排,人员调动;我负责车皮请领和运输调度,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先遣”小组还派员到铁路沿途兵站,联系部队经过时就餐问题。大部队从北线进疆,途经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兰州等,转兰新线到大河沿(吐鲁番),当时大约需要7-10天时间。
调防期间,工作复杂繁忙,不得有丝毫马虎。小组人员几乎没有休过星期天,没有睡过囫囵觉,时刻准备接收车皮并安排装运。调防需要的火车皮吨位不等,有30吨、50吨、60吨的,根据车皮数量和吨位安排人员、物资和车辆。按照上级要求,进疆部队需备带3-6个月给养,储存一年的副食,部队所属连队都装得盆满钵溢,这给调防增加不少工作量。汽车和机械设备必须装在平板车皮上,对每台设备加以固定,防止移动损坏。
这次部队调防是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区域性大调动,从渤海之滨到西北天山之巅,时间跨度也有半年之久。调防共使用军用专列70多列;运送兵员五千多人;汽车、设备上万台;生活给养几万吨;工程物资数十万吨。调防大体在三河站、邦均和蓟县南站装运。战友们挥泪惜别了自己用血水和汗水浇灌得通古铁路,踏上西去的列车,奔赴新的征程。
由于调防小组强有力地领导和全团官兵的共同努力,历经半年时间,调防工作圆满完成,没有发生任何问题。我也感到当“先遣”员,想在前、谋在先,使命光荣,保证了部队安全顺利地到达新的战斗岗位。
艰苦结伴铸“军魂
部队在天山山脉奎先大阪对面乌拉斯台山坡上安营扎寨。宿营地四面环山,海拔3500多米。山脚下有一块开阔地,乌拉斯台小河穿地而过。为部队吃水提供了条件。
说起南疆铁路还有一段插曲。据说,这段铁路,铁道兵部队没有来之前,有地方铁路施工单位,曽用几年时间施工修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理环境恶劣,适应不了,工程没有进展就搁置了。
南疆铁路起点是着名的火焰山(吐鲁番),素有火盆之称,炎热季节地表温度高达摄氏60-70度;跨过杳无人烟戈壁大漠;途经新闻经常报道的托克逊大风口;穿过崇山峻岭的天山山脉。这段铁路地形复杂,千沟万壑,桥隧相接,高寒缺氧,常年积雪,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全体官兵打破了生存禁区和生命极限,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困难和施工难度,完成了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
说到部队修路艰苦不能一言撇之,人的生存离不开吃、住、行。铁道兵以艰苦为荣,与艰苦结伴,真的吃苦耐劳。
吃,伙食单一。 部队第一年冬季,全部吃的是进疆带去的副食,黄豆、咸菜、海带、粉条、轮换着吃,基本没有新鲜蔬菜。一年四季与牛羊同饮一河水。冬季也要到几百米外,砸开河面冻冰取水。现在听说还有核污染。由于气压低,水烧到摄氏80度就开了锅。熟馒头一抓一个粘疙瘩,米饭也是夹生的。半年过去,官兵们的手指甲全是瘪的,大多数患上了营养不良症。
住,简易帐篷和土坯房。当年部队营房是搭建临时帐篷驻扎下来的。驻地乌拉斯台小河下游,有一座土桥叫胜利桥。这是南、北疆的分界线,也是翻越天山山脉去南疆的唯一通道。部队所在地属于北疆。由于高寒缺氧,烤火期在十个月以上。部队到达的当年,己经是十一月份,不少战友还在修建房子。不少女战友还挽着裤腿,也跳进刺骨的泥浆里打土坯。大部分官兵由于水土不服,患上了拉肚子、痢疾和感冒,反反复复影响着部队战斗力。六师师长来十九团视察慰问,刚坐下来,由于氧气稀薄昏了过去,司机拉着就往山下跑,车到了巴伦台一切恢复了正常。
行,交通困难。工程物资、军需物资和人员全部靠汽车运输。有的新战士入伍几年,没有出过深山就退伍了。冬季由于大雪封山,阻断了所有交通运输。有一年,我夫人和孩子到部队探亲。我到吐鲁番车站去接。由于当时通讯条件限制,她们母女俩到了部队。大雪却把我隔阻在大山那边。直到大年初三,我才返回了部队。还记得一年冬天,保卫股长林祖源,急着到乌鲁木齐办事。由于冬季汽车发动困难,他从机关徒步2公里到汽车二连。坐在连部椅子上,已经说不出话来,面如土色。不一会头肿得像个大气球。又过了一会,全身大汗淋漓,连棉衣都湿透了。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铁道兵面前无困难。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再大的困难要克服,再难的施工任务要完成!”十九团的官兵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迎难而上,磨练出我们铁道兵的坚定信念,铸就成我们的钢筋铁骨,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为铁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灯泡”隧道变通途
铁十九团担负的上新光隧道群(1、2、3号隧道)施工,是南疆线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也是全线重点控制工程,战友们习惯地称之为攻凿“灯泡”隧道。为了降低坡度,在山体一个剖面高处开挖隧道进口,山体内掘进一个数公里长的弧形360度隧道,又在同一个位置剖面低处开挖隧道出口。要求进、出口同时开挖掘进,分进合击,对接面误差不得超过5公分。
针对工期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等困难,十九团机关成立现场指挥所。副团长刘文海任组长,张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司、政、后、卫生队选派人员参加。我被选派到指挥所后勤保障组。指挥所设在隧道口不远处,准备随时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隧道口距地面500米以上。当时,没有现代化运送设备,所有的设备和物资全靠人工搬运。运那么多物资谈何容易。就是靠蚂蚁搬家的精神,踏着“天梯”一点一滴往上运,保证施工所需。官兵们背水泥、扛沙子、抬物资,上山下坡一天往返多次,累得精疲力尽。凭着坚强意志,不叫苦,不怕累,保证现场物资供应。
部队的汽车兵,在极其严寒条件下保证车况完好。冒严寒,斗酷暑,克服山高、路险重重困难,运输各种物资,保障部队生活,保证工程所需,为南疆线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施工条件非常艰苦。加上地处深山,气候变化大等诸多因素,有时缺电停电是难免的。时常因停电,空压机不能往隧道送风,风枪停止运转。一度成为影响施工进度的主要原因。针对电力问题,指挥所决定,集中全团部分大功率发电机,整合成发电机组作为备用,很快解决了电力供应难题,确保了正常施工。
冬季隧道施工温度较高,加上隧道渗水,一个工班下来,战友们穿的棉工服全湿透了。洞外零下30-40度,瞬间就结成冰,战友们下班列队走起路来发出"唰唰"的响声。这声音一直刺疼着我的心。几十年过去了,这声音仿佛还在脑海里回响,终生难忘。回到营房,战友们把湿透的棉工服放到火墙上烤。下一个工班,再把上次没有烤干的棉工服穿上。这样循环往复,始终都穿着湿棉衣。不少战士患上了风湿病和关节炎。
隧道施工困难始终存在,危险随时发生。有些现实是残酷的。虽然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没有了,令人难以接受。有的牺牲了的战友我很熟悉。写到这里,我写不下去了……。有多少战友为修建南疆铁路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长眠于天山山麓,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为国捐躯的精神永存。
转眼间5年过去了,上新光隧道终于贯通。两个隧道口共同掘进,战友们在掌子面终于见了面,大家相互拥抱,喜极而泣,饱含战友们多少血水、汗水、泪水。我在这里用一两句话难以表达清楚……。
经工程验收,所有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上级领导和机关发来贺电表示祝贺!上星光隧道的贯通,为南疆铁路全线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间是个常数,我离开天山,离开南疆线已有37年之久。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营房、那里的牛羊马群;那里的一草一木;乌拉斯台蘑菇圈;在脑海里依稀可见,回味无穷。我多么渴望故地重游,多么渴望能在我们修建的铁路坐上一程……。
回忆当年,铁道兵全体官兵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追求,为铁路建设,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