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罗伯特·赫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很多学者直接把赫德定义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把他的行为视为侵略行为。赫德所处时代和他身份就决定着他要扮演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从本质上来讲赫德来华任职的目的就是为列强在华谋取利益,当然这也不是他所能决定的。在很多场合中他确实扮演过一些不光彩的角色。
如如赫德利用李鸿章对他的信任及其所控制和掌握的权力暗中帮助英、法等国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最突出的是在1876年,他撮合了中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1866年向总理衙门提交的《局外旁观论》更是对清政府进行直接的“品头论足”。
因此难免会有一些学者把他定义为侵略者。但是他们只看到赫德的一面,这种以偏概全的观点对于赫德是不公平的。虽然说一个国家的海关被外国人所控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但这对中国来说或许是件好事。当时的清政府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内起义不断,清廷忙于拯救危在旦夕的江山镇压人民的起义,根本无暇且无力改变腐朽不堪的体制,何况是海关。
赫德是个精通海关的人才,他工作认真而且善于管理,完全可以胜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中国海关在他的把持下被改造成了具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海关,他建立了一套组织严密的管理体系,防止了中国旧海关的贪污舞弊行为,有利于中国同外界的经济贸易往来。
经过赫德整顿的海关,不仅管理得井井有条,也给清政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海关税收。这些就足够证明赫德对中国海关体制的革新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建立的高效的海关管理体制,被历届的民国政府全盘继承,一直运行到1949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赫德在中国不可避免的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因此对赫德全盘否定,不能因为他是一个外来人而一味排斥。他在华任总税务司也是尽职尽责,并且对中国的海关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把西方先进的体制和管理理念带到中国。
虽说他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使列强在华获取更多利益,但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前进。当然赫德在华的事迹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警示: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这么做也许下一个“赫德”会来改变你。
扩展资料:
赫德海关制度的改革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赫德在任期间,使中国海关摆脱了以前混乱不堪,贪污成风的弊端,建立了合理一套合理的管理体制。在他的主持下,中国海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关的税收职能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清政府的关税收入逐年增加。
看下一份清政府不同年份海关关税收入的数据,“在1861年的海关税收是496万余两,到1862年是787万余两,1871年已达到1120余万两,而到1887年则达到2050余万两(包括鸦片厘金)。”对于国家收入日益减少,国库空虚,财政陷入极端困境的清政府来说,海关税收的增加可以解决燃眉之急,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
因此清政府对他大为赞赏,认为数年以来,赫德作为洋人充当中国司税,工作比较认真,他管理下的海关由于制度健全、组织严密,经受住了国内政局的多次剧烈动荡。
当时清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海关关税,所以海关关税的增加也成为清政府支撑其风雨飘摇统治的财政基础。因此关税收入的增加必然对晚清政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清朝关税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下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于镇压人民群众斗争的军费开支,例如关税就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经费来源。
第二,近代海防经费基本取源于关税。例如阿思本舰队的经费开支;其后各省舰船的购进,各种海防设施的设置,均依赖于海关税款。
第三,为近代教育提供经费。如京师同文馆与粤省同文馆,向在海关船钞项下开支。福州船政局马尾前后学堂的各种经费支出,及其所派历届出洋留学生经费支出,均由海关税款提供。
第四,关税收入还成了清政府举办洋务事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如江南制造局的常年经费是江海关的二成洋税,马尾船政局每月由闽海关洋税拨款5万两,天津机器局则由天津、东海两关四成洋税中开销,全国最大造船厂——福州船政局,其由创办到发展长达数十年过程中,各项资金与经费基本依赖于海关税款的拨给。
除此之外,海关税收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充当清政府赔款和大量外债的担保。比如在辛丑条约关于赔款的内容就有提到“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作为担保。”这就意味着清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海关关税完全被西方列强所掌控,经济命脉被把持的清政府就不得不对西方列强马首是瞻,渐渐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