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问问>百科知识>"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

"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

2024-11-15 01:56:18 编辑:zane 浏览量:540

"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布拉格之春指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在苏联认为,其有脱离苏联控制倾向。 为了实行统一的“苏联体制”,苏决定对捷进行武装干涉,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捷克斯洛伐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社会主义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

扩展资料:

"布拉格之春"事件的背景

与苏联一样,改革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尤其有利于集中力量推动社会变革。但在正常社会发展条件下,它不利于发挥社会的创造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斯大林去世后,克服斯大林模式的缺陷、改革现实社会主义便成为苏联东欧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苏联,赫鲁晓夫实行非斯大林化,他的许多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但是,赫鲁晓夫没有对斯大林及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根源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分析。

而只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斯大林,这使得人们对斯大林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连他本人也在首尾不一的改革中被赶下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也是在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主义政策影响下开始的。

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非斯大林化震动了东欧国家,鼓舞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者,人们希望通过改革,找出一条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有捷克斯洛伐克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但50年代的改革浪潮却被党政大权独揽的捷共领导人诺沃提尼压制下去了。

不过,在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和捷共就进入了表面上平静发展的十年。但是,这种发展正好使得党内有批判精神而又不露锋芒的改革派力量能够最终在一九六八‘布拉格之春’时期,作为一种伟大的、有组织的力量而出现,并能提出进行重要变革的比较深思熟虑的主张。”

也就是说,进入了一个为改革积蓄力量的时期。进入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1962年,苏联围绕“计划·利润·奖金”开始了经济改革的大讨论,这在捷克斯洛伐克也引起反响,促使人们思考现行经济体制的缺陷。

1963年,经济学家奥塔·希克被任命为全国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主持改革。他率先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思想,并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应该是多元的,“在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中,既脱离私人资本,又脱离国有资本的股份所有制,应占有重要地位。”

制定了改革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对职工实行奖惩制度等改革方针。但是,在党内保守力量的阻挠下,希克的改革主张没有能够实行。1967年年底~1968年年初,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政治危机,诺沃提尼被赶下台,改革派的杜布切克成为党的领导人。

1968年3月,捷共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了党的《行动纲领》,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实际条件出发,致力于建设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

纲领提出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行联邦制,发挥民族阵线的作用。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此后,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改革浪潮,形成了“布拉格之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拉格之春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wenw.com/article/42318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