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中原突围的前前后后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946年6月26日开始的中原突围战役,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直接指挥了中原突围。突围前后的每一个重大行动,都是毛泽东决定或批准的。同时,毛泽东对中原突围的意义和作用,也作出了公正、权威的评价。 “中原逐鹿”引发了中原突围 中原地区地处中国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毛泽东在文电中所说的“中原部队”、“中原军”,就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在豫鄂边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部、从河南西、中部南下的八路军王树声部,以及南下湘粤边后又被迫北返的八路军第359旅王震部。这3支部队会合后组成以李先念、郑位三为首脑的中原军区,辖野战部队2个纵队、3个军区独立旅及地方团队共约6万之众。中原解放区是全国6个大战略区之一,地处豫鄂边区的广大地域,构成对平汉铁路和武汉三镇的直接威胁。坚决反共的蒋介石认为,这支军队是他发动全面内战、独霸天下的严重障碍,必欲首先消灭而后快。日本刚投降,他就乘机调动大军,包括其“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后改编为整编第11师)、第66 军(师)、第75军(师)等嫡系部队,借“受降”之名,抢占武汉及其周围的多个军事要地,向中原地区的人民军队大举进犯。毛泽东洞察了蒋介石的阴谋,知道中原一失,蒋军势必集中全力进攻我华北、华东等老解放区。于是,国共两党展开了“ 中原逐鹿”的军事斗争。《毛泽东军事文集》中《河南部队的任务》及《在桐柏山区域创造新战场》两篇文章,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和毛泽东的战略思想。针对蒋介石的军事进攻和政治上造谣污蔑,毛泽东又公开发表了《国民党进攻的真相》一文,指出:“我豫鄂两省解放区军队,现被国民党第一、第五、第六三个战区的军队共二十几个师四面包围,刘峙任该区&a pos;剿共'总指挥。我豫西、豫中、鄂西、鄂东、鄂中等处解放区都被国民党军队侵占,大肆烧杀,迫得我李先念、王树声等部无处存身,不得不向豫鄂交界地区觅一驻地,以求生存,但又被国民党军队紧紧追击。”(《毛泽东选集》第4卷,1167~11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5年11月下旬,“紧紧追击”的国民党正规军达1 1个军24个师以及8个游击纵队。中原部队面对30余万敌人的围追,主力东移到平汉路东之大悟县宣化店地区。 此时,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定”,蒋介石以所谓“军事调处”为缓兵之计,继续调集、部署大军向中原部队进攻。他们和日军、伪军相互勾结,“接收”了武汉周围和鄂豫边区内的全部日、伪据点,又侵占解放区的许多重要城镇,修筑了数以万计的碉堡工事,使中原部队处于被严重包围、分割的极其不利的境地。主力4万余人被压缩在宣化店周围方圆不足100 公里的狭窄地区。国民党军又步步进逼,严密封锁,不断蚕食,紧缩包围,使中原部队陷于绝粮断炊、供应极端困难,处境十分危险的境地。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于4月29日,致电在南京的周恩来与国民党及美国谈判代表,争取中原部队合法转移。 (《毛泽东年谱》下卷,74~7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二天,毛泽东又致电中原军区领导人:“只要顽军不破裂,应依原计争取合法转移为上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189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中原军区也提出“移兵五河就食”的要求,但均遭对方拒绝。蒋介石的目的是要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全部消灭中原军区部队,控制整个中原地区。5月1日,中共中央3次电告中原军区:国民党有5月5日至9日围歼你们的计划,你们应在5月5日前完成转移的一切准备工作,以一部向东,一部留原地坚持游击战争,主力向西为适宜。5月2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复电中原部队:“顽进攻时,在原地打几仗,不轻走,以免中敌挑拨之计和自取困难,万不得已向西突围方针甚好。”(同上书,197页)在关键时刻,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决定,于5月1日与国民党代表交涉,指出国民党军30万人包围中原解放区郑位三、李先念部6万人,并准备发起进攻以发动全国性内战,要求国民党政府对此阴谋立即制止。5月5日,周恩来飞抵武汉,与国民党和美方代表会谈,要求尽早让新四军第5师部队撤出。(《毛泽东年谱》下卷, 75页、79页)5月6日,周恩来又与国民党和美方代表同赴中原解放区视察,8日抵达宣化店,听取了中原军区领导人关于国民党军对中原部队围攻情况的揭发汇报。经过谈判,国共双方达成了停止冲突的4条协议;周恩来又向中原部队领导人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原解放区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详细研究了突围方案及给养、伤病员等工作,说:你们拖住了几十万蒋军,有力地支援了东北战场,也配合了华北战场。5月10日,周恩来同国民党、美方代表签定了停止中原战事的《汉口协议》